計算資遣費時平均工資是最重要的,平均工資指的是過去六個月的「平均工資」,入職未滿六月要如何計算呢,是老闆與人資常常不知道的,本文將深入探討入職未滿6個月員工的資遣費計算方式,幫助雇主正確認定平均工資,避免不必要的勞資爭議。
注意~資遣費計算前要注意5個科目,勞保局提醒算平均工資時這五個都不能少
許多企業主在計算資遣費時,常犯的錯誤就是對「平均工資」的認定不夠全面。根據勞動基準法,除了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10條明確規定可不計入平均工資的科目外,其他所有因工作關係而給予勞工的報酬,原則上都應納入平均工資的計算範圍。
最容易被忽略的五個科目包括:
- 固定發放的伙食費:許多雇主誤以為伙食費不算工資,實際上每月固定發放的伙食費應計入平均工資。
- 加班費:即使是非固定的加班費,也應計入平均工資計算。不少雇主錯誤地認為加班費因不具經常性而可排除。
- 全勤獎金:許多企業提供的全勤獎金也屬於工資範疇,需納入平均工資計算。
- 職務加給:如主管加給、技術加給等,都屬於平均工資的一部分。
- 績效獎金:若為定期發放的績效獎金,也應計入平均工資。
⚠️警告!請注意:很多老闆誤以為加班費、伙食費、津貼只要不是經常性就不用算,其實只要有「固定給付」就必須納入。根據勞動部的案例,忽略這些科目,導致資遣費計算不足,直接違反《勞動基準法》第17條、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2條,輕則補發差額,重則被罰款30萬元起跳,沒有任何談判空間。
法律規定不用算入平均工資的科目
根據《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》第10條,只有下列情況發生的日數或期間,不必計入平均工資的計算:
一、紅利。 二、獎金:指年終獎金、競賽獎金、研究發明獎金、特殊功績獎金、久任獎金、節約燃料物料獎金及其他非經常性獎金。 三、春節、端午節、中秋節給與之節金。 四、醫療補助費、勞工及其子女教育補助費。 五、勞工直接受自顧客之服務費。 六、婚喪喜慶由雇主致送之賀禮、慰問金或奠儀等。 七、職業災害補償費。 八、勞工保險及雇主以勞工為被保險人加入商業保險支付之保險費。 九、差旅費、差旅津貼及交際費。 十、工作服、作業用品及其代金。 十一、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指定者。
⚠️警告!請注意:除了上述特定情形,其餘所有固定給付報酬都要算進去平均工資!
計算資遣費時如果入職不到六個月,平均工資計算方式
請注意~「平均工資」原則上是指「發生日前6個月內所得工資總額除以總日數」來計算。但如果新進員工入職未滿六個月,算法有兩階段。
第一階段的日平均工資計算法:謂計算事由發生之當日前6個月內所得工資總額除以該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。工作未滿6個月者,謂工作期間所得工資總額除以工作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。
第二階段的月平均工資計算法:事由發生前6個月工資除以6;或日平均工資乘以計算期間每月之平均日數。
實務案例: 某勞工工作未滿六個月,在職區間為114年1月1日至5月10日(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條第1款規定「發生計算事由之當日」不列入計算):
(一)日平均工資:應自1月1日計算至5月9日所得工資總額除以4個月又9天總日數(31天+28天+31天+30天+9天)。
(二)月平均工資:1月1日至5月9日期間(跨越1月至5月)每月之平均日數為(31天+28天+31天+30天+31天)/5=30.2天,則該名勞工之月平均工資應為「日平均工資」X30.2天。
⚠️警告!請注意:千萬不要直接用90天除以3個月! 正確做法是先用「實際天數」計算日平均工資,再乘以「計算期間的平均每月日數」得到月平均工資。這是法規明文規定,任何偷懶計算方式都會被查出,即使員工工作時間很短,雇主也不能忽視這項法定給付。正確計算平均工資,不僅是法律要求,也是尊重勞工權益的表現。
在計算資遣費時,算錯平均工資將要負擔的賠償可能超過30萬
許多雇主可能不了解,錯誤計算平均工資會帶來嚴重的法律後果。根據勞動基準法的規定,雇主必須在終止勞動契約後30日內給付資遣費,否則將面臨嚴厲的處罰。
當雇主因計算平均工資錯誤而導致以下情況時,可能面臨的法律後果包括:
- 法定30日內未支付資遣費,直接罰30萬起跳!
- 根據《勞工退休金條例》第45條之1、第53條之1,雇主未於終止勞動契約30日內發給資遣費,將處新台幣30萬元以上、150萬元以下罰鍰。這是「強制性罰款」,沒有任何談判空間!
- 勞方可主張高額損害賠償或以罰款為談判籌碼!
- 勞工發現資遣費被低估,經常會以「要補足差額」為由,要求額外賠償,甚至有個案勞工直接要求25萬賠償金來抵充罰款。這種案例在勞資爭議調解現場屢見不鮮,完全站在勞工有利的一方。
- 行政處分與民事責任雙重打擊!
- 除了被罰款,還必須補發所有應付資遣費差額,甚至連帶支付利息與民事賠償金。更可怕的是,這些資料都會成為勞方在調解、訴訟時的強大籌碼,嚴重影響企業商譽與經營信譽。
- 企業形象與商譽嚴重受損:
- 勞資爭議一旦進入法律程序,不僅會在主管機關留下不良紀錄,更會透過媒體、社群平台迅速擴散,對企業品牌價值造成難以估量的長期損害。這種負面形象會影響人才招募、客戶信任,甚至投資者信心,最終轉化為實質的經濟損失。
因此,未能在30日內正確計算並支付資遣費,不僅是違法行為,更可能導致企業承擔數倍於原應支付金額的損失。
延伸閱讀:什麼狀況下可以開除,不用支付資遣費
延伸閱讀:員工是可以開除老闆,要資遣費
⚠️請注意:資遣費計算錯誤,後果不只是多付一點錢,而是直接讓公司陷入高額罰款、勞資對立、經營信譽受損的三重危機!
勞資顧問關心您-預防永遠比事後補救更省
我常告訴客戶:「好的薪資結構設計,比事後處理十次爭議更有效。」專業規劃不只能合法節省成本,還能避免勞資糾紛和高額罰款。
企業經營時,找專業勞資顧問不是浪費錢,而是必要投資。就像公司需要會計師處理財務一樣,在勞資關係這個充滿法律陷阱的領域,專業建議能幫公司省下很多麻煩和損失。